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十五章 四十二年,无事发生(1 / 2)


宋淮今日太沉默了!

根本无视了往时三脉的默契,自然也跟事先的沟通全然不同。他真个就只作壁上观,属于蓬莱岛的力量,在今日大朝会上完全没有体现——

在战后问责的大背景下,沉默就是对帝党的支持!

以至于大罗山和玉京山的势力,竟有些……孤掌难鸣?

余徙从未想过,“孤掌难鸣”这个词语,会跟历史悠久、盘根错节的玉京山产生关系,会在道国内部发生!

此刻有些不知是庆幸还是后怕的感觉——

今日八甲统帅,除了冼南魁之外,都不在京。

张扶在妖界厮杀,其余八甲统帅也各有要务在身,无法参与大朝。

或许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局面,诸方默契地让八甲统帅回避了今日的朝争。

毕竟八甲强军的权柄,是诸方最后的底线了!

三脉道君从不履足天京城,但若八甲的军权动摇,这潜例或也会被击穿。

征卒尽归的长旅,让沧海的失利,得到足够的时间来发酵。

玉京山想要趁机取得更多的道国权柄,在这条战线上,道门三脉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……北天师巫道祐就表现得非常强硬。

可余徙今日赫然发现——

在玉京山想要取得更多道国权柄的时候,玉京山已经丢失了太多的道国权柄!

今日中央大殿中跪伏者,有许多是信誓旦旦的玉京山上人。

姬凤洲如此轻描淡写的一声问询,是背后不知多长时间的蚕食鲸吞。

在整个道属的国家体制内,道门三脉当然还是根深蒂固的。但这座天京城,确实是牢牢地被姬姓皇室所掌控。

今天子在今日清晰展现了他对这个国家的控制力,由政而军,从中央到地方……最主要的是中下层军政长官,几乎全为帝属,向他宣忠。

这偌大中央帝国的各方面军政权柄,虽不如齐国姜述那般握国于一掌之中,可也不是许多人所想象的道门主导的不可控状态。

相对于道门势力,帝党已在朝局中占据了碾压性的优势!

事实上在巫道祐这位大罗山天师的反对下,靖海计划还能如此坚决地推动,中古天路还能如此顺利地铺开,本身就是帝国内部皇权的优势彰显。

只是那时候毕竟不如今日深刻,那时候给余徙的感受,是自己还“不够使劲”,真到了要见分晓的时候,一切都能有所商榷。

怎么今天一使劲,才发现不那么行呢?

齐天子姜述履极六十五载。

景天子姬凤洲,登基四十二年,是在道历三八八七年坐上的龙椅。当然他要比姜述年长,做了更长时间的皇太子。也常常在与齐的国书里,自称为兄。

他握权天下的这四十二年里,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显名的事情发生,似乎一直都是静而无澜的。因为太过平静,所以很多人都认为,他并没有真正经历风雨,迎接挑战。

真要论一论大事件。

今年发生的沧海溃局自是其一。

发生在道历三九二零年十月、结束在道历三九二一年元月的景牧战争,当然是其一。

再往前算的话……发生在道历三八九八年的“景国伐卫之战”,大概也能算得上。

那一战直接击溃了牧国南下传播神恩的战略,把勤苦书院和仁心馆打成了老老实实修行的宗门,此后多年再不曾旗帜鲜明地支持哪个国家,也再次确立了景国对中域毋庸置疑的统治力。

曾经兵强马壮、天骄辈出、也雄心勃勃的卫国,现如今已经归于中山、弋、洛之流,几乎无人提及了,在整个天下根本没有存在感可言。就像被景天子抹掉的那些波澜一样,也成为静水的一部分。

还有一件对景国来说或许不算很大、但也相当关键的事情——

在道历三八八八年,也就是当今景天子坐上龙椅的第二年,屁股都没坐热的时候,第一次齐夏战争爆发了。

当年的夏襄帝和齐天子姜述,正是想趁着景国朝政交割、大权不稳的时候,一举决定霸权归属。

最后的结果众所周知,姜述以超迈诸世的雄魄,赢得了霸业。

而很多人没太注意到,或者说即便注意到了,也都只归结于景国之强大的是——

姬凤洲以从天而降的仪天观,在贵邑城下,阻止了齐国一战吞夏的可能,大大延缓了齐国的扩张进程,并在此之后,接受了夏国一直延续到道历三九二零年的朝奉。

整整三十二年!

史书记载——“夏之资财,屡以车载,输景不绝。”

夏国的“神武复兴”,倒是大兴了景国的国库。

仪天观不是一天就能够建成的,姬凤洲对东国姜述的重视乃至于警觉,或许要早于景国所有人。

那大概是今帝即位以后所遭受的第一次考验?

但也就那么无声无息的过去了,好像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。

说真的,靖海计划一旦成功,景国以沧海包围近海,东国姜述又要怎么突围?

余徙想不到。

他自有修行上的自信,却也明白自己在政治、军事乃至天下视野上,根本没可能同姜述那样的不世雄主做比较。但何以会轻忽一直想办法给姜述套枷锁的姬凤洲呢?

这么多年来,姬凤洲一直在整个现世的注目下、在巨大的钳制之中左右腾挪,国内也腾挪,国外也腾挪。

他长期是作为“景国皇帝”而非姬凤洲而存在。

余徙实在是不明白,自己怎么会总是下意识地略过这位君王。总以为一切都是祖荫。总是下意识地觉得,不过如此。

果真不过如此吗?

今日或许是一记警钟!

只是这一声,可能太沉重了。

那位平静地坐在龙椅上,波澜不惊四十二年的帝王,终于要显现藏在平天冠珠帘阴影下的真容吗?

在最后的时刻,余徙的确是授意了一些人的拜服。

但那真的是为了避免大决裂的发生吗?还是因为他自己也不想看到那种最糟糕的局面呢?

站队站到最后,站成孤家寡人,实在有损于那些道系官员的士气。

也不必再确认皇帝的优势了!

终究是要在同一艘巨舰上往前行,无论东风压倒西风,还是西风压倒东风,都是一时的,旗帆的方向或左或右,但怎么都不会拔了自己的旗去。

天子龙袍总归要绣三色,大景国旗总归是乾坤游龙。

道国四千年,都是如此过来。也算是“道系内部,清浊混元”的斗争秩序。

余徙服从于这种秩序,所以他决定沉默。

他想,旁边同样不出声的巫道祐……或同此心。

整个中央大殿,都被姬凤洲的意志所笼罩,而他不见悲喜。

“你们是谁,朕岂不知?晏裕昌、窦宁孙、臧若谷……”大景天子随口点着名字,从殿中官位最低的清都侍郎起,一直到云起尉、遂宁都帅……

他点了十余个名字,把每个人的功绩都点说了一遍,的确是烂熟于心。